防范假借慈善名义诈骗 是假借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防范假借慈善名义诈骗
编辑:文竹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12-21 17:10:48 【字体:小 大】叶日者
慈善事业是防范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假借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慈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12月18日,名义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诈骗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发布风险提示,防范以案例介绍了不法分子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假借具体方式,并通过解释法律法规,慈善向广大群众进行慈善领域反诈宣传。名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诈骗快速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的防范规范和保障下,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假借目前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慈善是名义五年前的3倍;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2062单,是诈骗五年前的15倍;民政部指定的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累计为慈善组织发布公开募捐信息超过17万条,募集资金超过500亿元。“人人公益、指尖公益、随手公益”“互联网+慈善”等不断创新的公益慈善形式让慈善事业日渐融入日常生活。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以“伪善”面目,利用互联网隐蔽性强、扩散范围广、资金转移快、打击难度大等特点,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实施诈骗。他们有的通过仿制网站、APP等平台虚构政策文件、假冒客服或群友实施诈骗,有的假借“捐赠返现”“捐赠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财”等名义诱惑群众,这些不法行为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慈善事业的形象,应予以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不断加强慈善组织检查和执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以规范管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广泛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发展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良好局面。
应该看到,在维护慈善事业“清朗”环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面对隐蔽的风险,人民群众的每一次警觉、每一次审慎选择、每一次积极行动,都是对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持。一方面,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等诱惑;另一方面则是要认识一些假冒伪造技术和手段,提高辨别能力;再者是要加强信息核查,在捐赠前可通过“慈善中国”平台查询募捐信息,在点击网络链接时注意核实相关信息,发现不法行为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慈善组织也需要承担好自身的责任,确保捐赠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慈心润万物,善举暖人间。社会各方共同携手,精心培育慈善事业“土壤”,用好“互联网+慈善”优势,让需要援助的群体能够通过公益慈善事业获得支持,让每一份善意和爱心都能在阳光下充分“绽放”。(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相关文章
- 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连日来,我市各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时代新风。3月4日下午,“温暖百姓心 照亮一座城”2025年宿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2025-05-10
- 火龙果HylocereusundulatusBritt)又名仙蜜果、青龙果情人果等,属于仙人掌科植物,原产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后传人东南亚国家及中国,在中国海南、福建、云贵地区、两广地区已开始引2025-05-10
- 2 结果与分析2.1 发酵牦牛乳菌种筛选发酵菌种筛选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发酵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制备的发酵乳色泽为微黄色,口感微酸或较酸,符合消费者的饮用喜好;发酵气味浓郁2025-05-10
- 3.7柠檬黄柠檬黄是一种橙黄色粉末状的水溶性偶氮型酸性合成色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制蔬菜、加工坚果虾味片﹒糕点上彩装﹑饮料类、膨化食品等最大使用量0.12025-05-10
- 埇桥区大店镇大南村党总支委员熊海燕,始终心系群众,牢记使命之责,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揣在心间,努力当好群众的“代言人”。作为埇桥区大店镇大南村的基层工作者,熊海燕经常走进群2025-05-10
- 中国消费者报南京讯冯爽记者董芳忠)为进一步规范进口红酒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进口酒类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相关经营单位开展进口2025-05-10
最新评论